查看原文
其他

对父母和孩子三角关系的理解——李序(心理学角度分析,强烈推荐)

2014-01-13 李序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编注:【心对话】栏目的内容为工作室的“精神分析与我们”系列课程的课后微信问答实录,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老师会和学员选择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对课程进行回顾和答疑,我们把答疑记录成文,分享给大家。

本篇文章由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李序老师所写,微信平台原创首发,相信您读完之后会有所启发。以下为正文:

 

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有幸参与了【心对话】第二期的微信答疑,那一期答疑的主题是“俄期情结与两性成熟”,气氛热烈非凡,有两位学员提出的问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丛妍老师和光伟老师都给出了很完美的解答,回顾多年的咨询,结合本次答疑,让我感受颇深,赶紧下笔把这些感触述之笔端。

 

第一个问题是史伟同学提出的:处在俄期的小男孩是单亲母亲生活的话,可能将来造成什么影响?前俄期和俄期固着什么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文君同学提出的:婆媳之间的矛盾是不是由于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所决定的?比如媳妇把婆婆当成分享丈夫的爱的敌人,其实是媳妇和自己的母亲竞争自己的父亲的模式的演变?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理解。

 

小知识:俄狄浦斯时期,父母孩子的三角关系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在口欲期(0-1岁)的时候是一元关系,即和妈妈的共生关系,孩子感觉到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的一体感,“我只考虑我自己,我想怎样就怎样,我的世界没有别人”,所以也可以说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到了肛欲期(1-2岁)就进入了二元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在孩子心目中“妈妈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的人,她对我的方式,决定了我是否快乐”。在这两个时期里面,妈妈替天行道履行着一个无法替代的光荣使命,父亲退居二线作为孩子成长的背景存在。在这两个阶段一个称职的父亲能够给母亲和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好似一个安全的容器,让妈妈呆在那里足够的安心去陪伴和抚养孩子的成长。

 

到了俄狄浦斯期(3-6岁)就进入三元关系,爸爸从孩子成长的背景走入前台。经典的精神分析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讨论这三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爸爸、妈妈和孩子,所以有人说经典的精神分析是三个人的心理学。这个时候的妈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爸爸从背景中作为重要的角色隆重出场,人格发展比较健康的妈妈会逐渐的变小示弱,有意的拉开和孩子的距离让爸爸进来,进到本来这个亲密无间的关系里面来。


如果把爸爸妈妈和孩子从孕育到这个时期的关系做个比喻,就好象两个人(妈妈和孩子)从一个点,到这个点逐渐变成两个点并形成向两头伸展的一条线,又从线上加上一个点(爸爸)向外伸展,逐渐变成等边三角形的理想状态。如此,为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完善,奠定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三角关系的重要意义

事与愿违的是很多初为人父的男人感觉到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而袖手旁观,也会因妻子的注意力也从自己身上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认为自己不那么的重要,而去干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在外面寻欢作乐,不能为母亲和婴儿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心理环境,由此妈妈由于关系感受到的负性情绪伴随着她抚养孩子,并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在这个两个时期留下所谓的固着,即前俄期的固着(小编注:此处回答第一个问题)。

 

如果在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的呵护下,孩子顺利的度过了生命的前两年(两期)进入俄狄浦斯期,如果父亲这个角色因为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比如来自母亲的拒绝(指责、贬损、强势和控制等),使得父亲这个角色不能从背景中进入母婴关系里面,就会形成一个顿角的三角形而远离母亲和孩子。


如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无法完成竞争与超越、模仿与认同、分离与边界的发展任务,也无法经历和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爱恨情仇(爱与恨、渴望与嫉妒、愤怒与恐惧)。那么在这样的关系里面成长的孩子,进入婚姻关系里面分别会有发生什么呢?(小编注:以下回答第二个问题)。

 

以男孩为例,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其一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离不开母亲的男孩,妈妈和孩子就像没有水的两条鱼“相濡以沫”,孩子成为妈妈情感的载体,和这样的男孩谈情说爱的女孩通常也会是两种人,一种是她也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两个孩子以游戏的方式进入婚姻,进入两个家庭的亲密关系,对方的妈妈能把两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的话,这个婚姻还能保持相对一段时间的稳定,但这不是成熟的关系,所以破裂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关系不是成人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男孩在为自己找一个妈妈,或者恋爱的过程中为自己培养一个妈妈,这样的两个人进入婚姻,首先面对的婆媳之间两个女人的关系,如果达成一种默契,共同以浓浓的母爱方式爱着同一个男人,要么妈妈和儿媳有一场母婴和权力的争夺战,这场战争通常会以儿媳的失败、也就是这个婚姻的失败而告终。

 

不论怎样的情景,对于这样的男孩,那个妈妈和老婆都掉进河里先救谁的古老故事,对他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他无法放弃任何一个能让他满足和他可以依赖的妈妈。

 

其二,就是成为代替父亲呵护母亲的所谓男人,这样男人对压力感受比较敏感,对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也会比较的认同,这会成为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事业对这样的男人而言就像征服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永无止境,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有一个没有完形的情结,就是在俄狄浦斯期的竞争与超越。


但悲哀的是这样的男人无法享受成功本应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他们像一个永远围着磨盘转的拉磨驴子,不知道自己在满足谁超越谁,所以他永远都在追求,甚至也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在他即将到达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的时候会放弃从新再来。这样的男人是有大叔控类的女孩的最佳人选,与这样的男人为夫的女人,不但要有让自己永远是女孩的能力,还要有耐得寂寞和孤独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男人,那个妈妈和老婆都掉进河里先救谁的古老故事,对他就不是什么选择的选择,妈妈。

 

一个美丽的谎言

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席,不是物理位置上的而是心理层面的,比如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许比一个看上去完整家庭的孩子人格成长的更加健康,因为在孩子的心理位置上有父亲或母亲的客体存在,父母的理想化的镜像会帮助孩子完成内心的构建。


我记得N多年以前我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带着温度的谎言,大概意思是:一个女孩在她三岁多的时候,妈妈抛弃了她和父亲另谋高就,在见不到妈妈的最初日子里她每天都会要妈妈和问爸爸,妈妈去哪了,爸爸都会深情的告诉她,妈妈是一个美丽的天使派来抚养她的,现在她会自己穿衣吃饭和会自己玩了,那么天使就派妈妈去照顾其他的宝宝了,还告诉她因为妈妈有怎样怎样的品质而才被天使选中的。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孩子信以为真并且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爸爸适时的为这个美丽的谎言添枝加叶,告诉她妈妈是怎样优秀的女人。如此在女儿的内心构建了一个可以认同、学习和模仿的足够好的妈妈的客体。在女儿18岁考上大学的时候,爸爸告诉了女儿妈妈离家的真相,女儿痛哭了好久后和爸爸说,尽管你这个谎言欺骗了我10多年,但我仍然感激你和它,因为在我的心理始终有妈妈的陪伴。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被这个美丽的谎言所感动,我情愿不去看这个故事背后的真实性。那时我也还没有学习心理学,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该怎样去和孩子描述他的父亲,而这样的描述在孩子的人格的成长中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从事心理学工作这么多年,常常听到为了孩子夫妻凑合着过,或被问到离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像上面这个故事说出的道理一样(纵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做法从三角关系互动的潜意识心理层面可能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但我们除去这些因素,只从三角关系建构的角度看),离婚固然对孩子会有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不在于离婚本身,而在于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客体,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


但在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庭里,如果爸爸妈妈的形象,不能在孩子的心理层面完成每个阶段的成长功能,或许比物理上的缺失更糟糕,因为连幻想的余地都没有了,同样会成为那个时期的创伤而留下固着。在这个美丽的谎言里,爸爸为孩子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妈妈形象,在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关系,孩子不断的在象征性的妈妈的鼓励下,突破她的俄狄浦斯期的限制。当然后来爸爸告诉她真实的情景,对于她是一次创伤性的经历,但这样的创伤远比在孩子成长的早期要好的多,因为她的基本人格已经形成。

 

心理咨询师是修正父母笔误的人

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仅仅从俄狄浦斯期去看一个人进入两性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状态,以及在这些关系里面的呈现的关系模式和精神生活,似乎局限了些,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在早年形成的人格,而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深受生命最初两年那些更先于俄狄浦斯期经验的影响,而这些经验的来源又和父母的人格密切相关,所以中国民间的那句挂在口边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与其说看的是孩子到不如说看的是父母,看父母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陪伴孩子长大,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这句俗语更加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精神分析视野下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是心理发育的疾病和固着。有人说心理咨询师就是“修正上帝笔误的人”,确切的说其实是“修正父母笔误的人”。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遇到某一个人格足够强大的人,这个人或许是你的师长、闺蜜、更有幸的是你的配偶,他可以起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替代曾经被我们内化了的重要客体,也可以使得我们的人格得到再一次的成长和修正。这,就得看你的福分了。


小编在此隆重推出本文的作者即心方向工作室的当家花旦,李序老师,请大家热烈鼓掌,哈哈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督导

心方向工作室首席培训师

任司法部燕城监狱特聘心理咨询专家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在从事咨询师工作期间曾多次被所在机构评为优秀心理咨询师

在多家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学及相关优秀篇章

在各大院校成功举办数百场关于亲子教育的演讲

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做有关心理健康及压力情绪管理讲座

多次在电台的心理学栏目中任荣誉嘉宾

 

对心理学和咨询工作的感悟

多年来,李序女士在政府机关、外资公司和国外工作二十多年里从事过讲师、编辑、管理等多种重要工作。在国内、外生活、工作的经历,精彩地诠释她了从政、经商的人生道路,在此过程中积攒的丰富职场经验和沉积的丰厚文化底蕴使其在步入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中能够轻松而华丽的转身。

 

咨询的理念

 坚信“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恪守“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握住每一个来访者的手,和他们共同成长。

 

擅长咨询:家庭教育困惑、职场压力、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情感危机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心对话】第三期“俄期情结与两性成熟”课后微信问答实录》,关注我们之后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文章排行总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